新闻资讯

短切碳纤维的发展历程与碳纤维技术的整体演进

作者:上海强之材科技有限公司 点击:68次 发布时间:2025-01-12

短切碳纤维作为碳纤维制品的关键形态,其发展历程与碳纤维技术的整体演进紧密交织。以下是基于技术突破和应用拓展的核心阶段分析:

一、起源与早期探索(1860s-1950s)

  1. 灯丝时代的启蒙(1860-1910)

    • 1860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·斯旺(Joseph Swan)首次用碳化纸条制成白炽灯灯丝,开启了碳纤维的雏形;1879年爱迪生改进工艺,以棉纱碳化丝实现白炽灯商业化,但早期碳纤维强度低、易碎,1910年后被钨丝取代

  2. 技术休眠期(1910-1950)

    • 尽管碳纤维的轻质、耐高温特性被认知,但因工艺不成熟、性能不足,长达40年间未实现实质性突破

二、现代工业化突破(1950s-1970s)

  1. 黏胶基碳纤维的诞生(1958)

    •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Roger Bacon意外在氩气中加热人造丝制得高性能碳纤维,命名"Thornel-25",首次满足火箭喷管等高温场景需求

  2. 聚丙烯腈(PAN)基革命(1959)

    • 日本科学家近藤昭男开发PAN基碳纤维技术,强度较黏胶基提升4倍,奠定了工业化生产基础

  3. 日美合作与高性能化(1970s)

    • 日本东丽公司联合美国联合碳化物推出T300碳纤维(强度3.0GPa),推动碳纤维从实验室走向航空航天领域,短切工艺开始用于复合材料预浸料

三、中国碳纤维的挣扎与崛起(1960s-今)

  1. 艰难起步(1960s-1990s)

    • 1962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启动PAN基碳纤维研究;1975年国家"7511会议"组织全国攻关,但受限于西方技术封锁(如1984年美拒售碳化设备),产业化屡屡受挫

  2. 政策驱动与突破(2001-2020)

    • 2001年师昌绪院士建言推动碳纤维列入国家专项;2003年科技部设立专项基金,吉林石化、山西煤化所等突破DMSO原丝技术,实现T700级国产化

  3. 短切碳纤维产业化(2020s)

    • 2022年中国石化投产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线,成本降至国际水平70%,短切纤维规模化生产支撑新能源汽车、风电叶片需求激增

四、当代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

  1. 短切工艺升级

    • 从单纯力学增强转向多功能复合:如蓝海黑石开发短切碳纤维/金属化合物负极,提升钠电池容量;贵州至当科技优化短切工艺,使复合材料成型时间缩短83%

  2. 绿色制造趋势

    • 国内企业推动再生短切碳纤维技术,回收率达90%,降低环境负担。

  3. 新兴场景渗透

    • 短切碳纤维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关节(单台用量6-10kg)、太空电梯缆绳试验件等前沿领域。

短切碳纤维的发展史,是从"灯丝遗珠"到"战略材料"的蜕变之路。中国通过政策与技术的双重突围,逐步打破日美垄断,并在短切纤维的复合设计、绿色制造领域引领新趋势‌。


TAG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