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短切碳纤维的详细解析,涵盖定义、核心特征、工艺优势及典型应用场景,结合行业标准与技术指标说明

作者:上海强之材科技有限公司 点击:84次 发布时间:2025-01-12

短切碳纤维的详细解析,涵盖定义、核心特征、工艺优势及典型应用场景,结合行业标准与技术指标说明:

一、定义与本质

短切碳纤维是以连续碳纤维长丝为原料,经机械切断工艺制成的毫米级短纤维产品。其长度通常为 3-25mm(通用规格含3mm、6mm、12mm等),截面直径范围 0.4-1mm,形态呈绒须状。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,其性能由原丝品质决定,需通过表面处理(如浸润特定上浆剂)提升与基体材料的结合强度

二、核心特征

  1. 物理性能

    • 轻质高强:密度仅 1.7-1.8g/cm³(约为钢的1/4),拉伸强度超 3500MPa(达钢材10倍),弹性模量 >230GPa,兼具耐腐蚀、导电及电磁屏蔽性能

    • 热稳定性:在-30℃至120℃工况下性能稳定,耐酸碱腐蚀(10%酸碱溶液浸泡72h强度保持率>95%)。

  2. 工艺优势

    • 分散适应性:短切形态使其在树脂/塑料基体中分散更均匀,支持注塑、模压等快速成型工艺

    • 加工便捷性:突破连续纤维的工艺局限,可制造复杂构件(如汽车发动机罩、电子器件外壳)。

  1. 标准化管控
         依据《短切碳纤维》(T/CSCM 01—2020)团体标准:

    • 外观要求:黑色光泽、无明显毛丝/毛团,纤维间无粘结

    • 性能指标:含水率≤0.2%,短切率>95%,可燃物含量偏差<0.2%

三、应用场景

领域

典型应用

性能提升效果

汽车工业

发动机罩、座椅骨架

减重20%-30%,提升燃油效率

新能源

电池包壳体、氢能储罐衬层

优化热管理效能,耐腐蚀性提升

建筑材料

高强岩板胶、混凝土增强纤维

抗裂性增强300%,实现免背胶施工

电子电器

笔记本电脑外壳

兼具结构强度与电磁屏蔽功能

 

四、与连续纤维的差异

对比维度

短切碳纤维

连续碳纤维


形态

绒须状短纤维(3-25mm)

连续长丝(数米至数十米)


加工方式

注塑/模压快速成型

缠绕/编织/预浸料工艺


性能侧重

分散均匀性高,适合复杂构件

轴向强度与模量更高


成本控制

边角料回收利用率高

原料损耗较大


总结

短切碳纤维本质是碳纤维长丝的工程化形态改造,通过切断工艺实现三大价值:

① 突破连续纤维的加工限制,适配注塑等高效成型技术;

② 在复合材料中实现更均匀的分散增强效果;

③ 降低高端材料的应用门槛,推动轻量化技术普及

其技术发展将持续聚焦超高强度纤维国产化(如T1000级)及绿色再生技术的规模化应用


TAG标签: